
人保寿险总裁李良温:借道20万兵力2年成大树
- 2008-03-19
-
2008年03月10日 来源: 理财周报
2005年11月才挂牌成立的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用了短短两年时间保费规模已在全国50多家寿险公司中位列第9,比上年前进了10位。这个成绩让很多成立多年的“老牌”寿险公司也望尘莫及,作为副董事长兼总裁的李良温很难不得意。
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效益的“巨婴”
2007年4月,李良温从中国人寿(601628行情,股吧)旗下财险公司总裁,转身成为中国人保旗下寿险公司总裁。
先是在寿险老大开拓财产险,后者是为财产险领军者构建寿险格局,二者均被视为两大巨头进军保险金融集团的关键棋子。
尽管起步很晚,两家公司各自背靠最大的产、寿险集团,具有其它新兴保险公司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渠道、人员、财力各方面的支持,是孕育人保寿险这个“巨婴”的先决条件。
对于人保寿险,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提出跨越式发展和规模化效益的要求。
在中国人寿时,吴焰和李良温即为搭档,这次配合自然也不乏默契。按照这一部署,人保寿险一次性获批筹建的25家分公司在2007年先后开业,其中筹建时间最短的只有35天。截至2007年年末,已开业和筹建中的地市机构达170家,县区机构达284家。
庞大的网点规模,需要高效的运营架构作支持,否则只能是大而不当。李良温称:“公司总部是经营决策中心,省级公司是管理监督中心,地市公司是销售中心,县区公司是销售团队。地市公司不承担监管职能,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
李良温阐释“规模效益化”营销策略时表示:“产品本身薄本微利,销售上薄利多销。我们不寄希望某个险种、某个产品创造多大利润,而是希望通过庞大的销售规模,形成较大的利润。单个产品来看边际利润不高,但是规模化后同样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对保险公司来说,业务、规模高速发展往往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掣肘。但倚靠人保这棵大树,2007年上半年,人保寿险完成增资,注册资本由最初的10亿元增至27亿,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1300%。
李良温告诉记者:“人保集团刚刚获准募集100亿次级债,每个次级债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相信人保集团此次次级债故事里面的主角肯定有人保寿险。”
借兵人保财险20万之众
人保寿险2007年保费收入45.9亿,其中银邮30亿,互动0.77亿,团险11.5亿,个险3.6亿。数字背后,是人保寿险在2007年的渠道销售策略,主打银邮渠道,突出互动渠道,重视团险渠道,加快发展个险渠道。
“目前银邮渠道占有很大份额,但是从长期来看,其他渠道会很快迎头赶上的。特别是互动渠道,我们目前只是刚刚起步,只有12家省级分公司开展了这项业务。但是,借助人保财险12万代理人和8万直销人员的资源优势,互动渠道发展将非常迅猛。”
2006年10月,人保集团率先获得产、寿险交叉销售资格。迄今为止,获得这一资格的只有三家集团公司,背景全部为国有控股。
人保集团的互动模式是,在同时设有人保财险和人保寿险的地区,两家公司互派互动专员,对互动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管。人保财险的十几万营销人员,俨然成为人保寿险的销售团队。
“人保集团目前有一个互动业务管理平台,但产、寿险公司仍然各自用自己的销售平台进行交叉销售。未来我们将建立一个支持系统,产、寿险销售人员在交叉销售时均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直接出单。”
李良温说,交叉销售提供的并不是产、寿险的组合产品,而是一个产品组合,“按照被保险人财产保险需求和人身保险需求,提供全面的产品组合。”
“尽管业务刚刚起步,但是人保财险的营销人员交叉销售积极性都很高。原因有三,一是多数客户都有产、寿险两方面的需求,交叉销售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全方 位保障需求;二是财产险多数是短期业务,通过长期寿险的销售可以起到稳定客户队伍的作用;三是营销员同时销售产、寿险业务,拜访成功率将大大提升,收入水 平也随之增加。”
以万能险应市场万变
“国寿很多产品是我主持开发的,但是我并没有把他们都搬到人保寿险来。”李良温认为,人保寿险应该有自己的产品特色,国寿重视传统寿险和分红险,人保寿险更青睐万能险。
李良温认为,传统寿险2.5%的预定利率,使新兴保险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预定利率应该调整,一方面,银行利率水平和各种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提高,对传统寿险销售形成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近几年在资本市场获益丰厚,也具备让利客户的基础。”
李告诉记者,万能险是人保寿险当前主推险种之一。与低收益的分红险相比,万能险有保底利率,在此基础上还设有分红。在监管政策上,万能险形成的资产有80%可以进行股票、基金、PE权益性投资,而分红险只有20%的权益性投资额度。
同为投资型保险产品,李良温却对投连险不太感冒,“人保寿险的投连险一直没有正式投放市场,我本人也不太重视投连产品的上市。”
李良温认为,投连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风险完全由客户承担,“保险公司的本质是承担风险,如果一家保险公司把它的风险都转嫁出去了,顾客买保险成了买风险。另外,保险公司收取投连险管理费,从边际利润的角度看并不少,投保人的负担并不轻松。”
然而,投连险巨大的保费聚集效应,显然令任何寿险公司高管都不能视而不见。李良温话锋一转,“即便这样,有些市场比如上海地区的消费者仍然很喜欢投连险,所以人保寿险不能没有这样的产品,出于细分市场的考虑未来我们还是会推出投连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