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宪法宣传周丨学习宪法知识,守护美好生活
- 2023-12-09
-
2023年12月4日是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也是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一周年。今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在第十个国家宪法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法律依据,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弘扬宪法精神,崇尚宪法、自觉遵守宪法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推动我国宪法制度建设和宪法实施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今天,请随我们走近宪法,一起学习了解宪法。
宪法的诞生和基本内容?
我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历经5次修改。主要内容包括序言及四个章节,明确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以及指导思想,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政体以及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基本社会制度,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规定了国家象征和标志等,共143条。
制定和实施宪法的意义?
宪法规定了国家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拥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它是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保证。对于世界历史文明而言,它是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世界宪法制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宪法日为何是12月4日?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以立法形式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您了解宪法宣誓制度吗?
宪法宣誓制度源自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如今宪法宣誓制度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保障宪法实施的一项重要宪法制度。我国于2018年3月11日首次将“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写入宪法。2018年3月,我国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手按宪法文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这一幕定格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宪法宣誓仪式,也谱写了我国宪法发展新的里程碑。
宪法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一个的?
宪法与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公民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以及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等权利。同样宪法也规定了公民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依法纳税等义务。这些公民权利和义务伴随我们的一生,为每一个平凡人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习近平法治思想如何体现宪法?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中强调了“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宪法与民法典有何关联?
《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是新中国诞生以来第一部以民事权利为中心的集大成之法典。民法典全文共7编、1260条,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的规定。实际上,民法典是将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具体化,是“落实宪法赋权、保障公民私权”的法律典范。民法典的内容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经济活动都息息相关,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法律规范。